工作三年

April 13, 2018

不知不觉就过了三年,但是我还能很清楚地记得当时签卖身契的场景,只能说毕业之后时间过的飞起。这三年没写过什么年度总结,今天打算矫情一把,记下流水账。

Vimer

有一次参加罗老师开发环境的分享会后,我就开始迷上 vim,并结束了 IDE/Sublime 之间的摇摆。从实用角度看,IDE 有着开箱即用的特点,这的确让人无法抗拒。但在平时的工作里,不同语言之间切换是常有的事,而且经常远程调试、常年沉浸在 Terminal 的我,vim 作为编辑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加上韩国小哥 junegunn 开源神器 fzf ,解决了 vim 全文检索巨卡的痛点,这让我毫不犹豫地坚持使用 vim。没试过 fzf 的朋友不妨试试!

我在习惯 HJKL 的同时,也在尝试回馈社区。还记得刚用 fzf.vim 的时候,当时的全文检索没有预览功能,相比于 Sublime,几乎没法用。所以在参加完公司第二个 Hackathon 之后的那个周末提了人生的第一个 PR。在这期间和韩国小哥 junegunn 来来回回讨论了快一个月,虽然最后失败了,但是我很享受这期间的沟通过程,毕竟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是一件难得的事,因为非实时的沟通一旦出现理解偏差,时间成本将会急速上升。

在后来使用了 vim-delve 插件,并帮助作者修复了几个 bug,也算是回馈社区了~

MIT 6.828

在 16 年年初,非计算机专业的我选择了恶补操作系统:MIT 6.828。

前前后后花了三个周末完成所有基本要求。课程设计者虽然尽可能地避免了琐碎的硬件操作,但是这三个周末还是非常的虐,毕竟 x86 架构有很多历史包袱,需要阅读 Intel x86 的开发文档。。。这三个周末完成的玩具内核让我重新认识了操作系统, 对我后续的工作帮助极大。

不过你们会相信恶补的原因只是想知道 fork 怎么做到两个返回值 吗?

Gopher

语言切换算是这三年里最大的变化吧。为了看 Docker 的代码而接触 Golang,但是在16年年底的时候公司并没有项目让我去实践,当时的我只能自己啃代码,等到真正实践的时候也差不多到17年年中了。

去年七八月我偶然发现 PingCAP 有赠马克杯的 TiDB 重构活动,很幸运的是提的三个 PR 都被接受了,这也是我第一次在 Github 上贡献代码。再后来就是 Pouch,因为对容器的喜爱吧,几乎大部分的空闲时间都参与到 Pouch 上来了。

除了代码以外,还因为 Golang 开源项目结识了一些朋友,不得不说真是名副其实的 G**hub。

我的 2018

以上是过去三年来影响最大的三件事,不管怎样,希望还能像过去三年那样保持好奇的心吧。